野巴旦杏群落的研究初报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LANT COMMUNITY OF THE AMYGDALUS LEDEBOURIANA
黄培祐
摘要(Abstract):
本文据调查资料分析野巴旦杏群落与生境、群落在山地垂直带的地位,种群的生态学特征和分布区的稳定等问题,据此探讨扩大分布区的可能性。
关键词(KeyWords):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黄培祐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 朱京琳等,新疆野扁桃资源调查,《新疆林业科技》,2(1982) .
- [2] 朱京琳等,新疆西北部山区的野巴旦杏资源,《新疆林业》,2(1981)
- [3]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等,《扁桃》,陕西科技出版社1983.
- [4] 崔乃然等,新疆北部植物资源考察,《植物杂志》,4(1983) .
- [5] 梁果栋,野巴旦杏保护区介绍,《新疆林业》,1(1983) .
- [6] 朱京琳等,野巴旦杏油的研究报告,《新疆林业》,6(1980) .
- [7] 张新时,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,《植物学报》,vol.15,No2. 1973.
- [8] 张新时,东天山森林的地理分布,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条件》(论文集)、科学出版社,1959.
- [9] 张钊等:新疆野生核桃的调查研究,《新疆农业科学》10(1962)
- [10] 中科院新疆综考队,《新疆地貌》,科学出版社,1978.
- [11] Ф.Н.米李科夫著,《地形对动植物的影响》(唐永銮等译),科学出版社,1956.
- [12] 林之光,地形与气温,《地理知识》7(1980) .
- [13] 朱志诚,陕北森林草原区的植物群落类型Ⅰ、疏林草原和灌木草原,《中国草原》2(1982) .
- [14] R.A.拜格诺,《风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学》(钱宁等译),科学出版社1959.
- [15] 张宇和等,《植物的种质保存》,上海科技出版社,1983.
- [16] A.N.托尔马乔夫,《分布区学说原理》,(李锡林等译)科学出版社.1965.
- [17] И.М.库尔齐阿绍夫等《西天山高山植物的生态学特点》(祝延成译),科学出版社,1958.
- [18] E.B.吴鲁夫(仲崇信等译),《历史植物地理学引论》,科学出版社,1960.
- [19] R.F.Daubenmirc,《植物群落》(陈庆诚等译),第三章,人民教育出版社,1982.